中新網11月25日電 臺灣《中國時報》25日刊文分析,從這次臺灣“九合一”選舉,特別是臺北市長選舉的新聞報道來看,傳播媒體應該要刊登尋人啟事了。尋找什麼人?不是政治高人,而是傳播媒體的“守門人”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什麼是傳播媒體?對於這個問題,現在的傳播學者多數沒辦法提供簡單清楚的答案。以前提到傳播媒體,不外乎報紙,後來加了廣播電臺,再後來又多了電視臺。但現在不僅如此。
  知名學者麥克盧漢說過“媒體是人的延伸”;又說“媒體即訊息”。在以前,這些話的哲學意義大於實際意義;但是新媒體出現之後,“自媒體”(wedia)當道,這些話已經成為真實。
  傳統媒體在經營門坎上,有一定的經濟規模,也是一門生意,所以家數不多,也註重內容的質量與自身的口碑。家數不多,可以決定什麼要報道、什麼不報道,所以權力不小,這是一種訊息把關,也就是“守門”。又因為註重質量與口碑,所以在意什麼值得報道、內容是否沒錯誤,這也是一種“守門”。
  守門有壞有好,只報道跟自己價值符合的新聞內容,變成一種意識型態的審查,這是壞處;會求證新聞內容的真實與否、避免成為謠言散播者,也會遵守新聞倫理,例如隱私權等,這是好處。但是“自媒體”出現之後,不只“自媒體”本身失去了守門的功能,影響所及,連傳統媒體也失去了守門功能。
  當網絡的發表人都是“自媒體”,守門功能不知不覺就消失了。網友拿回話語權,讓內容更多元,這當然是好事。缺點在於:我手寫我口,正確沒人守。在“自媒體”透過社群媒體互相轉載按贊的推波助瀾之下,臺灣許多傳統媒體的記者為了跟上速度、節省成本,往往不多查證,於是傳統媒體經常淪為“自媒體”的剪貼簿,漸漸不再守門了。(韋伯)  (原標題:台媒:臺灣傳媒須尋找消失的訊息“守門人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knoftt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