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4月以來,國內乳企連續3次提價,奶價迅速飆升。奶價飆升的背後有沒有“虛高”的成分?
  近日,記者走訪了牛奶主產區,被採訪的企業和行內專家認為,如果剔除乳製品彈性較大的成本,我國乳業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降價空間。
 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
 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,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逐年提升,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低產出的弊端。一杯奶自“誕生”起,價格就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。
  據統計,我國生鮮乳價格已經由2007年的2.25元/公斤快速上漲至今年的4.5元/公斤,翻了一倍,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,奶價之高排世界第四位。原料奶價格高居不下是乳製品行業整體價格偏高、企業利潤偏低的主要原因。
  原料奶價格為何高?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殖成本太高。奶牛消耗最多的是飼草,而由於我國本土牧草質量低下,導致優質牧草大量依賴進口,成本驟然增大。比如,苜蓿是提升生鮮乳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,我國苜蓿質量低於進口苜蓿,伊利、飛鶴等大型乳企所用苜蓿中的進口苜蓿比例高達90%。
  據部分專家估算,如果能解決飼草、用地、人工三個問題,我國原料奶價格至少能下降10%。
  成品奶進超市 提價超六成
  記者調查發現,原料奶價格雖然偏高,但還占不到成品牛奶價格的一半,加工流通環節的成本還要更高。受訪乳企普遍反映,過多、過頻的檢測是中間環節成本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。
  據統計,2007年,1公斤原料奶約2.2元,而市場上1公斤裝牛奶實際售價約6元,中間相差3.8元。今年1公斤原料奶4.5元,而市場上1公斤裝牛奶售價普遍在10元左右,中間相差5.5元。從2007年至今,加工銷售1公斤牛奶的成本已經從3.8元增長至5.5元,漲幅近44%。以伊利集團為例,2012年一杯奶從生鮮乳到成品出廠,需要完成的各項檢驗檢測指標累計達899項。
  從奶成品出了廠,通過流通環節再到消費者手裡,加價幅度更大。批發價130元,進了超市就賣218元,提價幅度67%,這是某款國產奶粉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實際銷售情況。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全國各地許多超市、大賣場憑藉自己掌握銷售終端的優勢地位,向供貨商們收取各種高額附加費用。 據新華社上午電  (原標題:乳品價格 至少還可降三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knoftt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